catwithtudou

一直是阵雨

🌦️一枚服务端菜狗/ 大部分时间都是 golang 🫖尝试记录和热爱生活/尝试交一些新朋友 📖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打破信息壁垒&重新拾起初心和兴趣&输出者
twitter
github

自己的嘗試 24.7 總結

0. 前言#

第一次嘗試以這樣的方式來總結這個月的事情,對我來說是非常陌生,對於拧巴的自己很擔心自己說或表達不出來。

“你應該這樣看待記憶,它是思想的殘留物。這意味著你對某件事情想得越多,你以後就越有可能記住它。”
—— 丹尼爾・威林厄姆教授(Daniel Willingham)

其實回顧來看,一個月所發生經歷的事情實際上真的會比自己想像中要多得多,不同視角下對記憶的體感挺不同的。

對於「任何事情都可能會改變」的事實,因為人本能地會對這種未知事物會觸發恐懼與不安,為了讓自己過得舒坦,所以一輩子都在抗拒和自律,不斷提高觸發的閾值,努力學著如何接受和利用,在這永遠擺脫不了的 “苦” 中 “作樂”。

“人類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東西,但它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 帕斯卡 《思想錄》

1. 經歷了什麼#

1.1 工作上#

首先我的主業依然是程序員(服務端研發),其次我沒有副業。

在這個月的中上旬,工作上主要是在做一個所需時間較長且較為複雜的技術專項,前前後後基本投入了一個多月。

而對於這種需要整體獨自設計且主 own 推動的長期技術專項,即使在以前也已經做過該類型需求有幾次了,但現在依然算是我 “不太擅長” 的工作內容,以至於我的 leader 在多次 one-one 的時候也向我指出了很多的問題,我自己在復盤的過程中也總是會反思,就像這次一樣。這種類型的項目會恰好命中我目前的多個難以解決的缺點吧:

1️⃣ 面對困難的事情更多是想要去逃避

這類項目的技術複雜度往往是不低的,所以在執行的時候我常常會因為它的困難,而想去逃避,總是幻想不用解決。

在逃避的過程中也會害怕,更多是一種自己無法改變現狀的感覺。

而這些帶來的結果就是非常影響項目的執行效率,因為我常常焦慮到我不想去做這件事情。

其實這個問題回顧來看,實際上是我從很早的時候就養成的壞習慣,而最近我漸漸也能說清楚為什麼會這樣:

  • 對未來的災難化想法
  • 對自己的攻擊和否定(即反刍思維)
  • 固定思維的限制(即認為能力是固定的,每一個事情都是一次對能力的證明和確認)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習慣,想了想,與我的生長環境、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其他人的反饋等都脫不了干系。

基本從一年前才開始真正地看待這個問題,然後開始嘗試針對性做一些改變,如自我關懷、改變思維、不斷提醒等。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解法,對我來說我更多的困擾基本是在執行事情前的,而我只要行動起來就會好很多。相較於之前肯定有一些好轉,但克服起來仍然是很吃力的,而最近發現一個對我最有幫助的實踐方式就是:

在自己精力和狀態較好的時間段去做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就是早上,還有就是在執行前努力讓自己放鬆一些。

2️⃣ 總是沒有思考清楚在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我做這類事情時,往往一開始是聽到別人(或自己想到)做這件事情 “大概” 的理由,然後就開始聚焦於如何實現它。

而做這件事情理由的具體解釋和細節,總是會被我忽略或者不太看重,以至於我總是說不清楚事情目標具體是什麼。

(看起來我在給自己安排任務的時候,更多是一個 “執行者” 的思維,而不是 “制定者” 的思維)

而這導致的結果可能會出現(說來慚愧,下面的結果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

  • 做這事情的理由實際上是不合理的,或者可能帶來其他的問題,不僅浪費投入的人力成本,還會造成更糟的結果
  • 偏離目標導向來設計方案,後續總是會出現方案或者開發需要修改的 “返工”,越往後就可能有越大的 “沉沒成本”
  • 發現做這件事情的 ROI 較低,即做這件事情的意義不大,反而錯失了可以將時間投入到更重要產出更多的事情上
  • 對事情的結果關注程度較低,忽略去衡量事情的量化結果和具體收益,更別提去思考擴大事情收益的手段

同樣的,如果目標不明確,也肯定是會影響到你做這件事情的動力,特別是對於這種需要長期投入的項目。

這樣的 “壞習慣” 也會讓我的數據分析能力和對數據指標的一些敏感度,特別是指標背後的口徑等,得不到鍛煉。

如果說不關注結果和數據,那可能會一直局限在 “搬磚” 的視角,無法深入這件事情,也很難能夠想到更好的優化。

放在業務中,就是無法深入該業務,而業務 sense 實際上都是在這些過程中積累的,屬於一種重要的 “軟” 能力。

(想起來這個月有次開一次大會時,leader 抽到我讓我回答某指標的解釋,我當時錯誤且蹩腳的回答挺尷尬的)

所以在吃過多次 “堑” 之後,現在的我在做需求之前要求自己,在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的問題上一定說服自己和他人。

同時也要盡可能地去找到量化這件事情的指標,以此來清晰明確地觀測事情結果的變化,過程中也要堅持目標導向。


在這個月的下旬,在我正對齊當前工作的季度目標時,突然接收到了個比較重要的工作安排變動 —— 就是去支援另一個業務方向(同時也是另一個部門),做到這個季度結束,剛對清的工作內容交給其他人。

在我們公司,“擁抱變化” 確實已經是家常便飯了,變動總是常見的,所以我當時的心理波動實際也並不大。
而至於為什麼要選擇我去支援,目前看起來好像我也比較合適,因為這個方向是我兩年前做的方向,比較熟悉。

在和我的 leader 聊這個變動的時候,leader 提到了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要求 —— 輸出更多的判斷和決策。

實際這也和我上面聊到的關於做事情目標的思考一樣,「判斷和決策」的重點也同樣是擺脫 “執行者” 的角色。

我理解在公司裡面要如何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和如何體現你的能力,你的「判斷和決策」輸出就是最好的方式。

因為這樣能讓人看出你對一件事情的深入思考程度是什麼樣的,是否與人不同 “聰明”,是否能承擔更大的 “責任” 等。

同樣這也是我覺得我周圍 leader 和 mentor 等人厲害的點,因為我發現他們能夠輸出較多且非常關鍵的判斷和決策。

而如何做到這一點,就是要在事情上進行更多的思考,並且敢於輸出,這都是需要刻意練習且脫離自己舒適區的。

當然關於思考和輸出的結果是否正確合理、是否能創新拓展出更多東西、是否能及時找到關鍵等,都需要日積月累。

1.2 生活上#

今年七月,北京下了特別多次的雨,雖然和老家重慶的雨比起來還是少一些,但還是感覺比往年多了很多。

北京的雨總是說不準,天氣預報的準確率較低,有時候一陣風呼一下就開始下雨,或天上某一塊烏雲開始堆積起來。

image

image

只不過這個月在回去的路上總是能看到又圓又亮的月亮,讓人感覺到一股舒適的平靜,總是忍不住停下來拍一些:

image

image


而在七月也是小焦畢業後正式工作的第一個月,她應該也終於能體會到我以前老提到的 “不想上班” 四個字的含量。

預想的公司工作和她想像差別巨大,應該也是稱作為不少生心上的折磨:形式主義的管理制度、充斥著大男子主義的老闆、玩心機和欺軟怕硬的兩面同事、用等級來掩蓋自身能力不行且喜歡 pua 的主設、充滿壓抑和不友好的職場氛圍等,算是真正意義上的 “社會險惡” 了,在這種環境裡帶來的更多是越來越多的內耗,不健康的成長。

每次聽小焦說起這些事情都很心疼小焦,利益至上的環境裡,沒人會真正關心你,而是無法給他帶來好處的 “麻煩”。

好在這個月結束就正式脫離了,希望能夠在後面找到心儀的工作,也能夠找到一個能給她健康成長的環境。


七月因為家裡有點事,所以回了一趟重慶。

雖然在三天兩夜的時間裡,路上的奔波往往更多,但每次回到這熟悉的環境,山、橋、江、雨、熱......

還是讓我覺得心安更多一些,也有不少懷念但可有可無的感慨吧,提到家鄉這兩個字,總是會帶著一些固執和羈絆。

也不知道下一次回到重慶是什麼時候。

image

image

image

2. 有什麼感悟#

2.1 誠實地面對拧巴的自己#

我自己,實際上是特別拧巴和容易內耗的一個人。具體可能體現在:

有些時候看到其他人的 “優秀事跡”,我總是會不自覺地去比較,更多去否定自己,即使我知道我和他不是一個賽道,我可能也會被打 “雞血”,產生一種向他學習的想法,但同時我也不想向他學習,因為我應該知道我自己做不到,到時候做不到的時候又會難受和否定自己。而且我可能也會產生一種或是嫉妒或是羨慕的心態,總之心裡不太舒服。

在和小焦相處的過程中也是,我總是害怕發生自己犯錯的事情,有時候很小心翼翼,即使這件事情實際上對她來說也是件小事,但對我來說,還是會很擔心她對我的看法,會考慮到自己如何儘量地去避免和降低風險,而且如果真犯錯了,對我來說也是一件非常折磨的事情,想得通的時候覺得還好,只要去解決就好了,但也會有想不通的時候。

更多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會體現,比如一邊卷一邊擺、一邊放鬆一邊緊張、一邊鼓勵一邊否定,一邊死一邊活等。

(特別是在我工作後,我哥對我曾經對我說過,自從你長大之後,越來越不愛笑了。)

如何解決呢,我想我有時候感覺有答案,那一會兒就過得舒坦些,有時候感覺沒有答案,那一會兒就過得難受些。

但我覺得唯一能夠肯定的,就是先誠實面對自己,自己的不好和好,自己的缺陷和優勢等,

把抽象的感受和想法,也學著表達出來(就像現在我這樣對我自己),因為這樣,你才能提出來你需要解決的問題。

畢竟如果不知道問題,那如何尋找答案呢。

如何與自己和解,可能是我接下來多年內一直探尋答案的命題。

2.2 從問題提出者變為解決者#

最近頓悟了一個點(雖然看起來實際上是大白話,但在我看來是真的有幫助),那就是:

如果遇到一些讓自己困擾的地方,別光抱怨,嘗試將自己從問題提出者的視角轉變為問題解決者的視角。

比如我最近遇到的一個事情:

我一如既往地抱怨自己午睡起來暈暈乎乎的,然後就開始等待著,希望能夠恢復,好像這個問題能夠自動解決。

在意識到我提出了 “如何解決午睡起來大腦眩暈” 的問題時,我開始轉變視角,然後開始搜索資料開始尋找解決方法。

雖然實際上這個道理我之前聽過很多遍,但真的就是知道而已,一旦開始與實際的事情落地,那才真正起到了作用。

3. 值得安利的事物#

3.1 書籍#

  • 《面紗》:講述了一場亂世愛情,一幕婚外戀,一個女人的愛與自我的救贖

image

  • 《反脆弱》:尼采說過 “那些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而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容易被殺死,又如何變得強大

image

  • 《10x easier than 2x》

想不到竟然能夠將 10x 思維總結為一套思維框架,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關鍵點:

10 倍的目標實際上就是類似具有極大優勢的高槓桿的策略目標

放棄現有的 80%,全力以赴追求想要的 20% 時,能夠帶來更多高質量的自由

與 2 倍思維相比它是非線性的,帶來反直覺的觀點,即巨大的增長往往需要更少但更好的努力

需要減少數量,重點放在持續不斷地提高所有事情的質量

提高自己最低標準的閾值,是實現 10 倍轉變的基礎

(反直覺觀點)10 倍目標可能比 2 倍目標更容易實現

“想要” 的生活方式即選擇自由並想要創造,這樣才能擁有它,以此帶來 10 倍回報

裡面的挺多觀點我覺得都和刻意練習的底層邏輯是一樣,但我覺得它與眾不同的點: 是以一個 10 倍的概念來總結提煉出了這一套思維框架,把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加具體,這樣才是能夠作為基礎或者原則,更加方便落地和實踐,而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這是我非常敬佩作者的地方,也幫助我拓展了另一種認知視野。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點對我來說實踐起來還是比較困難(以至於我在後面閱讀中作者提到這種思維往往是適合 “管理者” 的時候,導致我的閱讀興趣大減),但是潛移默化地也帶來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在我每天工作和生活中,比如:開始漸漸去做事情上的 “減法”,對我來說即聚焦於重要且困難的事情,而其他的瑣事則放在某一個時間段集中或者定時去處理;開始嘗試給自己定更高的標準,比如同樣的事情我要得到與以前相比更多的產出,讓自己逐漸習慣這樣的標準,然後不斷去提高這一個閾值,就像目前工作上的職級要求。

考慮後面部分對我來說作用不大,這裡就閱讀到了 Part1,即前三章,這本書大概就看到這裡嘞。

image

  • 《星期六晚我們去散步吧》:非常可愛和溫馨的一本詩集,就像標題一樣,在日常中發現身邊的詩意角落

image

3.2 影視#

  • 《找娃娃》:衝著沈騰和馬麗的喜劇片去看的,主題是 “中式教育”,是合格的喜劇片,但是被喜劇包裹的恐怖片

image

4. 接下來一個月的展望#

  • 在新的業務方向卷起來(有效努力),儘可能地輸出更多的判斷和決策
  • 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小焦一起參加更多的活動和外出,還有就是拍攝一些好看的照片
  • 繼續輸出像這樣的總結和復盤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