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第一次尝试以这样的方式来总结这个月的事情,对我来说是非常陌生,对于拧巴的自己很担心自己说或表达不出来。
“你应该这样看待记忆,它是思想的残留物。这意味着你对某件事情想得越多,你以后就越有可能记住它。”
—— 丹尼尔・威林厄姆教授(Daniel Willingham)
其实回顾来看,一个月所发生经历的事情实际上真得会比自己想象中要多得多,不同视角下对记忆的体感挺不同的。
对于「任何事情都可能会改变」的事实,因为人本能地会对这种未知事物会触发恐惧与不安,为了让自己过得舒坦,所以一辈子都在抗拒和自律,不断提高触发的阈值,努力学着如何接受和利用,在这永远摆脱不了的 “苦” 中 “作乐”。
“人类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 帕斯卡 《思想录》
1. 经历了什么#
1.1 工作上#
首先我的主业依然是程序员(服务端研发),其次我没有副业。
在这个月的中上旬,工作上主要是在做一个所需时间较长且较为复杂的技术专项,前前后后基本投入了一个多月。
而对于这种需要整体独自设计且主 own 推动的长期技术专项,即使在以前也已经做过该类型需求有几次了,但现在依然算是我 “不太擅长” 的工作内容,以至于我的 leader 在多次 one-one 的时候也向我指出了很多的问题,我自己在复盘的过程中也总是会反思,就像这次一样。这种类型的项目会恰好命中我目前的多个难以解决的缺点吧:
1️⃣ 面对困难的事情更多是想要去逃避
这类项目的技术复杂度往往是不低的,所以在执行的时候我常常会因为它的困难,而想去逃避,总是幻想不用解决。
在逃避的过程中也会害怕,更多是一种自己无法改变现状的感觉。
而这些带来的结果就是非常影响项目的执行效率,因为我常常焦虑到我不想去做这件事情。
其实这个问题回顾来看,实际上是我从很早的时候就养成的坏习惯,而最近我渐渐也能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 对未来的灾难化想法
- 对自己的攻击和否定(即反刍思维)
- 固定思维的限制(即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每一个事情都是一次对能力的证明和确认)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习惯,想了想,与我的生长环境、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其他人的反馈等都脱不了干系。
基本从一年前才开始真正地看待这个问题,然后开始尝试针对性做一些改变,如自我关怀、改变思维、不断提醒等。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解法,对我来说我更多的困扰基本是在执行事情前的,而我只要行动起来就会好很多。相较于之前肯定有一些好转,但克服起来仍然是很吃力的,而最近发现一个对我最有帮助的实践方式就是:
在自己精力和状态较好的时间段去做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就是早上,还有就是在执行前努力让自己放松一些。
2️⃣ 总是没有思考清楚在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我做这类事情时,往往一开始是听到别人(或自己想到)做这件事情 “大概” 的理由,然后就开始聚焦于如何实现它。
而做这件事情理由的具体解释和细节,总是会被我忽略或者不太看重,以至于我总是说不清楚事情目标具体是什么。
(看起来我在给自己安排任务的时候,更多是一个 “执行者” 的思维,而不是 “制定者” 的思维)
而这导致的结果可能会出现(说来惭愧,下面的结果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 做这事情的理由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或者可能带来其他的问题,不仅浪费投入的人力成本,还会造成更糟的结果
- 偏离目标导向来设计方案,后续总是会出现方案或者开发需要修改的 “返工”,越往后就可能有越大的 “沉没成本”
- 发现做这件事情的 ROI 较低,即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不大,反而错失了可以将时间投入到更重要产出更多的事情上
- 对事情的结果关注程度较低,忽略去衡量事情的量化结果和具体收益,更别提去思考扩大事情收益的手段
同样的,如果目标不明确,也肯定是会影响到你做这件事情的动力,特别是对于这种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
这样的 “坏习惯” 也会让我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对数据指标的一些敏感度,特别是指标背后的口径等,得不到锻炼。
如果说不关注结果和数据,那可能会一直局限在 “搬砖” 的视角,无法深入这件事情,也很难能够想到更好的优化。
放在业务中,就是无法深入该业务,而业务 sense 实际上都是在这些过程中积累的,属于一种重要的 “软” 能力。
(想起来这个月有次开一次大会时,leader 抽到我让我回答某指标的解释,我当时错误且蹩脚的回答挺尴尬的)
所以在吃过多次 “堑” 之后,现在的我在做需求之前要求自己,在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的问题上一定说服自己和他人。
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去找到量化这件事情的指标,以此来清晰明确地观测事情结果的变化,过程中也要坚持目标导向。
在这个月的下旬,在我正对齐当前工作的季度目标时,突然接收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安排变动 —— 就是去支援另一个业务方向(同时也是另一个部门),做到这个季度结束,刚对清的工作内容交给其他人。
在我们公司,“拥抱变化” 确实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变动总是常见的,所以我当时的心理波动实际也并不大。
而至于为什么要选择我去支援,目前看起来好像我也比较合适,因为这个方向是我两年前做的方向,比较熟悉。
在和我的 leader 聊这个变动的时候,leader 提到了一个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要求 —— 输出更多的判断和决策。
实际这也和我上面聊到的关于做事情目标的思考一样,「判断和决策」的重点也同样是摆脱 “执行者” 的角色。
我理解在公司里面要如何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如何体现你的能力,你的「判断和决策」输出就是最好的方式。
因为这样能让人看出你对一件事情的深入思考程度是什么样的,是否与人不同 “聪明”,是否能承担更大的 “责任” 等。
同样这也是我觉得我周围 leader 和 mentor 等人厉害的点,因为我发现他们能够输出较多且非常关键的判断和决策。
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在事情上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且敢于输出,这都是需要刻意练习且脱离自己舒适区的。
当然关于思考和输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能创新拓展出更多东西、是否能及时找到关键等,都需要日积月累。
1.2 生活上#
今年七月,北京下了特别多次的雨,虽然和老家重庆的雨比起来还是少一些,但还是感觉比往年多了很多。
北京的雨总是说不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较低,有时候一阵风呼一下就开始下雨,或天上某一块乌云开始堆积起来。
只不过这个月在回去的路上总是能看到又圆又亮的月亮,让人感觉到一股舒适的平静,总是忍不住停下来拍一些:
而在七月也是小焦毕业后正式工作的第一个月,她应该也终于能体会到我以前老提到的 “不想上班” 四个字的含量。
预想的公司工作和她想象差别巨大,应该也是称作为不少生心上的折磨:形式主义的管理制度、充斥着大男子主义的老板、玩心机和欺软怕硬的两面同事、用等级来掩盖自身能力不行且喜欢 pua 的主设、充满压抑和不友好的职场氛围等,算是真正意义上的 “社会险恶” 了,在这种环境里带来的更多是越来越多的内耗,不健康的成长。
每次听小焦说起这些事情都很心疼小焦,利益至上的环境里,没人会真正关心你,而是无法给他带来好处的 “麻烦”。
好在这个月结束就正式脱离了,希望能够在后面找到心仪的工作,也能够找到一个能给她健康成长的环境。
七月因为家里有点事,所以回了一趟重庆。
虽然在三天两夜的时间里,路上的奔波往往更多,但每次回到这熟悉的环境,山、桥、江、雨、热......
还是让我觉得心安更多一些,也有不少怀念但可有可无的感慨吧,提到家乡这两个字,总是会带着一些固执和羁绊。
也不知道下一次回到重庆是什么时候。
2. 有什么感悟#
2.1 诚实地面对拧巴的自己#
我自己,实际上是特别拧巴和容易内耗的一个人。具体可能体现在:
有些时候看到其他人的 “优秀事迹”,我总是会不自觉地去比较,更多去否定自己,即使我知道我和他不是一个赛道,我可能也会被打 “鸡血”,产生一种向他学习的想法,但同时我也不想向他学习,因为我应该知道我自己做不到,到时候做不到的时候又会难受和否定自己。而且我可能也会产生一种或是嫉妒或是羡慕的心态,总之心里不太舒服。
在和小焦相处的过程中也是,我总是害怕发生自己犯错的事情,有时候很小心翼翼,即使这件事情实际上对她来说也是件小事,但对我来说,还是会很担心她对我的看法,会考虑到自己如何尽量地去避免和降低风险,而且如果真犯错了,对我来说也是一件非常折磨的事情,想得通的时候觉得还好,只要去解决就好了,但也会有想不通的时候。
更多在我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会体现,比如一边卷一边摆、一边放松一边紧张、一边鼓励一边否定,一边死一边活等。
(特别是在我工作后,我哥对我曾经对我说过,自从你长大之后,越来越不爱笑了。)
如何解决呢,我想我有时候感觉有答案,那一会儿就过得舒坦些,有时候感觉没有答案,那一会儿就过得难受些。
但我觉得唯一能够肯定的,就是先诚实面对自己,自己的不好和好,自己的缺陷和优势等,
把抽象的感受和想法,也学着表达出来(就像现在我这样对我自己),因为这样,你才能提出来你需要解决的问题。
毕竟如果不知道问题,那如何寻找答案呢。
如何与自己和解,可能是我接下来多年内一直探寻答案的命题。
2.2 从问题提出者变为解决者#
最近顿悟了一个点(虽然看起来实际上是大白话,但在我看来是真的有帮助),那就是:
如果遇到一些让自己困扰的地方,别光抱怨,尝试将自己从问题提出者的视角转变为问题解决者的视角。
比如我最近遇到的一个事情:
我一如既往地抱怨自己午睡起来晕晕乎乎的,然后就开始等待着,希望能够恢复,好像这个问题能够自动解决。
在意识到我提出了 “如何解决午睡起来大脑眩晕” 的问题时,我开始转变视角,然后开始搜索资料开始寻找解决方法。
虽然实际上这个道理我之前听过很多遍,但真的就是知道而已,一旦开始与实际的事情落地,那才真正起到了作用。
3. 值得安利的事物#
3.1 书籍#
- 《面纱》:讲述了一场乱世爱情,一幕婚外恋,一个女人的爱与自我的救赎
- 《反脆弱》:尼采说过 “那些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而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容易被杀死,又如何变得强大
- 《10x easier than 2x》
想不到竟然能够将 10x 思维总结为一套思维框架,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关键点:
10 倍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类似具有极大优势的高杠杆的策略目标
放弃现有的 80%,全力以赴追求想要的 20% 时,能够带来更多高质量的自由
与 2 倍思维相比它是非线性的,带来反直觉的观点,即巨大的增长往往需要更少但更好的努力
需要减少数量,重点放在持续不断地提高所有事情的质量
提高自己最低标准的阈值,是实现 10 倍转变的基础
(反直觉观点)10 倍目标可能比 2 倍目标更容易实现
“想要” 的生活方式即选择自由并想要创造,这样才能拥有它,以此带来 10 倍回报
里面的挺多观点我觉得都和刻意练习的底层逻辑是一样,但我觉得它与众不同的点: 是以一个 10 倍的概念来总结提炼出了这一套思维框架,把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这样才是能够作为基础或者原则,更加方便落地和实践,而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这是我非常敬佩作者的地方,也帮助我拓展了另一种认知视野。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对我来说实践起来还是比较困难(以至于我在后面阅读中作者提到这种思维往往是适合 “管理者” 的时候,导致我的阅读兴趣大减少),但是潜移默化地也带来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我每天工作和生活中,比如:开始渐渐去做事情上的 “减法”,对我来说即聚焦于重要且困难的事情,而其他的琐事则放在某一个时间段集中或者定时去处理;开始尝试给自己定更高的标准,比如同样的事情我要得到与以前相比更多的产出,让自己逐渐习惯这样的标准,然后不断去提高这一个阈值,就像目前工作上的职级要求。
考虑后面部分对我来说作用不大,这里就阅读到了 Part1,即前三章,这本书大概就看到这里嘞。
- 《星期六晚我们去散步吧》:非常可爱和温馨的一本诗集,就像标题一样,在日常中发现身边的诗意角落
3.2 影视#
- 《找娃娃》:冲着沈腾和马丽的喜剧片去看的,主题是 “中式教育”,是合格的喜剧片,但是被喜剧包裹的恐怖片
4. 接下来一个月的展望#
- 在新的业务方向卷起来(有效努力),尽可能地输出更多的判断和决策
- 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小焦一起参加更多的活动和外出,还有就是拍摄一些好看的照片
- 继续输出像这样的总结和复盘